


作者: 姜培军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5-07-25 10:20



抗战期间,无数中国青年满怀激情,热血报国,用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青春之歌。袁复荣烈士,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。1943年9月,他以34岁的生命喋血曹县王厂,永远倒在了他毕生热爱、矢志奔走的大地上。近日,记者走进鲁西南烈士陵园、王厂战斗遗址,感受袁复荣烈士的青春故事。
年少投身革命
盛夏时节,暑气蒸腾。曹县邵庄镇境内的太行堤两侧,绿树成荫,放眼望去,玉米、棉花等庄稼正在茁壮成长。在王厂村附近,立有两方石碑,上书“王厂战斗遗址”。1943年9月,著名的“王厂血战”就发生在这里。
王厂一战,惊天地、泣鬼神。一场战斗,折我两员大将,他们分别是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、专署专员袁复荣。袁复荣,这是一个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名字。他1909年出生于曹县城南袁石庄村,在家乡读完小学后,1928年至1931年先后在洛阳、济南读书。袁复荣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,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共青团济南市委委员、济南读书会负责人、中共曹县特支宣传委员、中共曹县工委和曹县县委宣传部长、中共曹县县委书记、中共鲁西南地委宣传部长、冀鲁豫边区鲁西南专属专员等职。
1932年3月,袁复荣在济南被国民党以煽动学潮、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入狱,1936年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。袁复荣出狱后,回到家乡曹县继续坚持斗争,以在县城西关小学教书作掩护,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革命斗争洪流之中。
一步一个脚印,袁复荣在短暂的人生中走得每一步都那么踏实。1936年夏,袁复荣在曹县东奔西走,以走亲访友的形式宣传发动,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曹县地方组织,发展队员10多人。1937年10月下旬,日军占领平津后,沿京沪铁路长驱直入,济南乃至整个山东岌岌可危。这时,中共曹县工委成立,袁复荣担任工委宣传部长。在中共曹县工委的领导下,曹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。
不久,日军占领济南,国民党省、县地方政府大小官员纷纷南逃。这时,曹县地方爱国人士组建了临时武装——曹县抗敌自卫团常备队,并成立了政训处,袁复荣担任政训员。任职期间,他一方面积极开展政治宣传教育工作,努力做好对上层知名人士的统战工作,扩大抗日力量;另一方面,组织一些人员分头到各区、乡,广泛动员青年知识分子,筹建曹县青年救国会。
1938年3月,曹县青年救国会成立。在当地党的正确领导下,这个青年组织表现活跃,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。
平易近人“袁二哥”
当时,曹县、考城、东明、菏泽、定陶5县边界地区,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。共产党员于子元、王石钧、刘齐滨、程力夫、郭心斋、李子芳等一直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,群众反抗压迫的革命意识较强。1938年夏天,中共曹县县委决定兵分两路开展工作,一路由沈建华、王健民、曾鸣等留在城内,进入国民党曹县动员委员会当干事,继续开展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;另一路由袁复荣带领深入曹县西北农村,深入开展群众工作。
袁复荣带领一些同志深入到曹县西北韩集、刘岗、郭小湖、安陵集一带,建立农村基层支部,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。袁复荣平易近人,密切联系群众,很快便和群众打成一片。他走到哪里,就和群众一块吃住在哪里。因他排行老二,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“袁二哥”。
1938年10月,曹县县城沦陷,原来留在城里工作的同志都撤到了曹县西北的农村。
1939年1月中旬,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和政治部主任崔田民,率领两个主力团来到曹县西北地区。这时,中共曹县县委对国民党曹县县长王贯一的统战工作也取得了成效。王贯一因对国民党顽固派李文斋(国民党中央委员、山东省党部常委)、李子仪(李文斋的弟弟)不满而被赶出曹县东南地区。随后,他找袁复荣给他“搭桥”,请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予以支援,尔后双方互相配合,一举消灭了李文斋、李子仪的抗敌自卫军,曹县东南地区重新回到了王贯一手中,我党在这里的工作局面也随之打开。
1939年春,中共曹县县委的工作扩展到曹东南后,袁复荣把工作着重点也立即转移到这一带。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,帮助杨得志、崔田民部由原来的两个游击大队发展到五个主力团,兵力超过1万人。
在袁复荣的积极努力下,曹县县委也相继建立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队,曹西北革命老区日臻巩固,曹东南新区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全县的抗日群众运动蓬勃开展起来。
“三村”保卫战
1939年7月1日,中共鲁西南地委在刘岗建立,袁复荣任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。当年下半年,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实行大“扫荡”,国民党顽固势力积极推行“防共、限共、溶共、反共”政策,蓄意制造事端与摩擦,地方匪乱也接连不断。袁复荣积极协助地委书记戴晓东,组织带领群众,取得了反“扫荡” 斗争的胜利,还平息了反动会道门的叛乱,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。
1940年8月,国民党孙秉贤部、胡金泉部、王子魁部等6路顽军得知八路军主力部队离开鲁西南地区之后,就对以安陵集为中心的根据地大举进攻。根据地一天天缩小,最后只剩下刘岗、曹楼、伊庄三个村子和周围三四华里的狭小地带。为保障根据地的安全,在地委带领下,三个村子各自组成了守寨指挥部,地委书记戴晓东和宣传部长袁复荣率领地委机关大部分驻守伊庄,负责指挥全局。
当时,“三村”人人皆兵,青壮年男子组成战斗队,妇女和姊妹团、儿童团组成后勤队,身体稍好的老年人也主动报名参加守寨队、巡逻队或后勤队。大家听从指挥,众志成城,誓与“三村”共存亡。
为解“三村”之围,冀鲁豫军政党委派新三旅两个团赶赴鲁西南。王子魁得知八路军主力开来,率部仓惶逃窜,其他各路顽军也望风而逃。至此,长达5个月的“三村”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。
殊死搏斗 喋血王厂
在鲁西南烈士陵园著名烈士墓区,矗立着13位烈士的坟墓或纪念碑,其中一座便是袁复荣烈士之墓。松涛阵阵,仿佛在诉说英雄的最后岁月。
1941年夏,鲁西南军分区和抗日专员公署先后成立,菏泽、东明、考城、定陶等县的抗日政权也都相继建立起来,各级抗日救国联合会及其所属的各级群众团体、各级武委会和民兵自卫队也建立起来。1941年秋后,袁复荣被调到冀鲁豫边区文联工作。1942年5月,又被调回鲁西南地区,担任专署专员。他在统一战线工作、开展武装斗争、减租减息和根据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倾尽全力,工作很有成效。
1943年9月21日,日伪军1万多人从济宁、徐州、新乡等地出动,分10路对湖西、鲁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“扫荡”。袁复荣和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,率部在曹县南部黄河故道一线,开展反“扫荡”斗争。9月28日,部队转移到王厂村,突遭日、伪军合围。袁复荣和朱程率部,从上午奋战到黄昏,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。袁复荣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,壮烈牺牲,年仅34岁。
1945年9月,为纪念朱程和袁复荣,中共鲁西南地委取两人的名字中的“复”和“程”,将原曹县和曹南县东部合并设立了复程县。
站在烈士墓前,低头沉思,记者仿佛能听到王厂血战中传来的冲锋与呐喊声。袁复荣烈士的一生,仅仅34个春秋。他短暂而绚烂的人生,是追求革命真理的一生,为民族解放奉献的一生。他年轻的生命,已经化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。
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